版纳植物园联合国际学者综述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5-05-19来源: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

版纳植物园联合国际学者综述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5-05-19来源: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全球多位樟科研究学者,系统梳理并综述了2000年以来樟科植物在系统发育、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等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分子系统学研究明确了樟科植物的基本系统发育框架,其中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为厘清科内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综述中最终确立了全新的樟科九族分类系统:包括棠桂族(Hypodaphnideae)、厚壳桂族(Cryptocaryeae)、无根藤族(Cassytheae)、新樟族(Neocinnamomeae)、檬果樟族(Caryodaphnopsideae)、桂土楠族(Mezilaureae)、鳄梨族(Perseeae)、月桂族(Laureae)和樟族(Cinnamomeae)。在分类学方面,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樟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自最近一次科级系统修订以来,已新增发表了6个新属并重新恢复了5个属的分类地位。樟科植物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其在白垩纪晚期(Late Cretaceous)至新生代早期(Early Cenozoic)发生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表明,樟科内的不同谱系可划分为冈瓦纳古陆类群和劳亚古陆类群,其分布格局分别是北热带植物群(Boreotropical Flora)解体与迁移和多次长距离扩散事件作用的结果。针对东亚地区樟科植物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揭示了冰期避难所的存在,以及多个樟科物种在第四纪原地存活、保持种群稳定或扩张的演化历史。此外,近年来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樟科植物的基因组演化历史及其代谢多样性特征的遗传基础。然而,目前樟科内多个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有待解析,其复杂的生物地理历史与生态功能亟需深入研究。最后,建议在未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整合野外调查、基因组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以全面揭示这一兼具重要生态与经济价值植物类群的演化历史及多样性形成机制。

相关推荐